瞭望丨制勝產業新賽道
◇2021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3.4%,比2014年累計提高5.8個百分點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是中國先進制造業界一個廣泛的共識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蘇曉洲?白田田
工人在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三一重工西南地區首個智能化“燈塔工廠”項目內作業(2021 年 7 月 19 日攝) 徐欽攝 / 本刊
作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中國產業發展面對激烈競爭。中國在重點領域提前布局,著力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通過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通過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新的增長引擎、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一系列重大布局和關鍵動作,鞏固了傳統優勢產業的領先地位,又不斷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中國制造正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在傳統產業中打造朝陽企業
湘江之濱的湖南華菱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昔日背負沉重的綠色發展包袱,如今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和湖南省工業旅游示范點。
在湘鋼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喻維綱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公司這些年持續推進系統化超低排放改造,湘鋼目前噸鋼能耗、萬元產值能耗、水重復利用率等指標均居行業先進水平。
隨著“黑色冶金”實現“綠色蝶變”,傳統產品“普鋼”品質提升成為“優鋼”,產品門類拓展到汽車、造船等高端領域,“優鋼”正向“特鋼”跨越。
“近些年市場跌宕起伏引發海內外鋼鐵行業大洗牌,湘鋼不但屹立不倒反而發展壯大?!庇骶S綱說,“鋼鐵行業是傳統產業,但我們志在做長盛不衰的朝陽企業?!?/p>
在傳統產業中打造朝陽企業,正是產業改造升級的形象表達。
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這背后的原因不難理解。一方面,傳統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0%,是工業經濟的主體,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關系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全局;另一方面,傳統產業是整個工業的基礎,許多高新技術產業和新動能可以從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中獲得更多的客戶和原材料支撐。
過去十年,我國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深入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開展淘汰落后產能專項行動,持續實施消費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行動和重點行業質量提升行動;建成700多個數字化車間/數字工廠,實施305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和420個新模式應用項目;推進化工、機械、電子、家電、食品、紡織、大型成套設備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相關企業能耗、水耗降低到行業平均水平的60%左右……
“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發展方式?!辈稍L中,專家們強調,現代產業體系發軔于傳統產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偨Y而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用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
采用金屬粉末注射成型(MIM)工藝生產汽車、消費電子產品零部件的上海富馳高科,過去每年產能高峰期產線需要1500多名質檢人員。引進“騰訊云”光度立體、遷移學習等算法和云端算力后,效率提高了10倍,每年節省56%的成本。
——用真金白銀提供有力支持。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金融機構不斷注入信貸資金支持傳統產業技術創新、海外市場拓展,實現了銀企雙贏。2022年中國建設銀行湖南省分行各項貸款新增860億元,其中制造業貸款新增216億元,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達49.5%,不僅支持了相關制造業企業發展,建行方面也收益頗豐。
——用有效政策穩定產業迭代。
“一個地方扶持當地長期定位、積淀深厚的傳統產業迭代升級,也是搶抓‘風口’?!遍L沙經開區管委會產業發展局局長范丁貴說,園區對待已成“氣候”的傳統產業,通過制定扶持政策,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發展、應用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技術、搞跨界和跨鏈融合,園區傳統產業保持強勢,“以制造業立區”的路子依然寬廣。
因地制宜育“戰略新興”
前不久,隨著湖北省內單體最大集中(共享式)儲能電站——大唐龍感湖100MW/200MWh儲能示范項目完成沖擊送電,“中車株洲所”擔綱的這個項目正式進入并網運行階段。作為“高鐵領跑者”中國中車骨干企業——中國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如今五成以上約200億元營業收入來自“機車”“鐵路”之外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中車株洲所”董事長、黨委書記李東林告訴記者,公司緊盯國家“雙碳”戰略,大力布局以“風光水儲氫”為主的新能源產業等領域構建新增長引擎?!?1個國家級科研創新平臺、5個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5個海外技術研發中心和3個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我們把握未來的實力和底氣?!?/p>
中南大學“三高四新”戰略研究院院長王昶說,以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拓寬未來發展空間的新支柱、新賽道,對我國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關于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在電子信息、軌道交通、工程機械、汽車等領域涌現出一大批發展潛力大的優質企業和產業集群,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2021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13.4%,比2014年累計提高5.8個百分點。
中南大學“三高四新”戰略研究院相關專家團隊研究發現,當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正處于生命周期孕育成長階段,未來發展須突破市場與技術的雙重約束: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要經歷大規模應用迭代,完善產品性能,拓展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面臨多種技術路線競爭,技術創新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企業需加大研發投入強度。
上述研究認為,北京、上海應依托強大的科研實力和商業化應用市場,適合發展新一代半導體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內蒙古、江西可以抓好稀土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稀土應用產業,建設集稀土研發、生產、應用和推廣于一體的世界級稀土產業基地;湖南宜充分利用本地有色冶金、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等產業實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
融“軟件數據”興實體經濟
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成為中國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當下,數字技術創新是全球戰略重點,是實現創新驅動生產力發展的先導性、關鍵性力量。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中國先進制造業界一個廣泛的共識。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三一重工等企業實現了“有中提升”。三一重工聯手騰訊等創建“根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接入高價值設備數十萬臺,采集近萬個參數,連接數千億資產,既為客戶開拓超百億元新業務,也使維修效率大幅提升、易損件備件呆滯庫存顯著下降;使用大量人工智能裝備,推動“機器換人”促使勞動生產率、良品率翻番速率提升;生產流程自動化、柔性化布局,生產過程由廠家主導轉型為消費者主導……“或許當大家認為三一是一家軟件公司時,我們就轉型成功了?!比珖f委員、三一重工董事長向文波說。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云上貴州”等探索中體現了“無中生有”。近年來,貴州在相關層面持續凝聚“大數據是大產業、大機遇、大紅利”的共識,將高度重視發展大數據產業作為貴州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通過建設系統平臺、平臺型國企、招商和推廣等多種實體形式轉化,贏得了大數據產業發展先發優勢。目前,貴州省已成為具有世界水平的大數據中心,為中國未來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賦予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和制造強國戰略,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發揮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就。截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二。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王昶、中南大學“三高四新”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姚海琳等人認為,數字經濟新技術正深刻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未來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需要進一步引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充分挖掘工業互聯網發展潛力,建設更為安全高效的數據要素市場,健全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并積極參與全球數字治理進程,不斷突破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面臨的體制障礙和政策約束。
以“兩業融合”強先進制造
在電子消費服務業長袖善舞的游戲科技,如今也進入了先進制造領域。騰訊副總裁李強介紹,騰訊與寶武集團探索“全真互聯數字工廠”,1∶1還原熱扎廠產線流程,借助游戲引擎和邊緣計算等技術,讓管理人員可以實時監控產線運行狀況。
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兩業融合”步伐不斷加快。
特別是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形成一批創新活躍、效益顯著、質量卓越、帶動效應突出的深度融合發展企業、平臺和示范區。
相關專家認為,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兩業融合”發展,一方面,可以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人力資本、金融資本、知識資本和先進技術等高端生產要素,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成果向現實產品和服務轉化,提高制造業發展層次和效率,提升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先進制造業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不僅能夠把技術創新成果直接轉化為產品,為廣大消費者提供高品質、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而且會增加對現代服務業的需求,推動現代服務業向專業化、規?;?、高端化發展,更好發揮產業融合發展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
業內人士認為,以“現代服務”強“先進制造”,可以探索的路徑很多:推動先進裝備制造企業向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數字轉型;構建電子信息全鏈條研發與生產全產業體系;強化研發設計服務和制造業有機融合;做優做專重點領域工程服務業;推進“低碳雙減”與節能環保設備制造與生產服務協同發展等。
專家建議,未來需要著力培育“兩業融合”成效明顯的先進產業集群、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布局和功能、構建融合型的人才隊伍并積極培育新業態和新模式。相信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推進深化“兩業融合”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責編:康玉潔
來源:2023-02-25 瞭望 2023年第9期